《營銷可以放大光,但技術決定光的厚度》
營銷可以放大光,但技術決定光的厚度
在照明行業,“光”本是一種技術表達,是照度、色溫、顯色性、眩光控制與配光邏輯的組合。
但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企業與設計者,不再用參數說話,而是用“氛圍”“情緒”“故事”進行表達——照明,被包裝成了一個“講感覺”的行業。
這種現象背后,是專業語言被情緒話術所取代,是“營銷”逐步凌駕于“設計”的開端。
一、用情緒替代參數,是專業衰退的征兆
在許多項目傳播中,充斥著諸如:“喚醒感官”、“營造情緒氛圍”、“光的空間敘事” ,這些詞聽起來浪漫,卻看不到照度圖、色溫策略、UGR控制、節能邏輯。
設計說明書成了“散文集”,項目匯報更像“品牌短片”。
要知道,照明不是玄學,而是精確的光學工程。忽視參數與邏輯,就無法解決“看得見、看得清、看得舒服”的基礎需求。
二、營銷語言主導設計,是行業內卷的偽繁榮
當“講故事”取代“做產品”,當“氛圍詞匯”成為項目核心,行業就會:
• 弱化性能對比
• 忽略系統穩定性
• 淡化能效與成本考量
原本應由技術主導的照明方案,如今被“看圖說話”的敘事風格掩蓋。
效果圖精致,但參數不明;語言感性,但難以落地。這不是創新,而是工程語言的退場。
三、從廠家到渠道,營銷壓倒產品
廠家熱衷建“品牌形象店”
渠道主推“情緒式成交腳本”
終端聚焦“沉浸式場景渲染”
這一整條鏈路,都圍繞“感性打動”展開,卻常常忽略核心問題:燈具好不好用?控制是否靈活?運行是否節能?
營銷沒有錯,但當營銷遮蔽產品力,行業必然出現價值泡沫。
四、情緒不是敵人,但不能主導設計
我們當然承認:照明可以營造情緒,甚至影響人的心理狀態。
但這必須建立在科學邏輯之上:
? 是基于人因照明的感知研究;
? 是基于空間功能的分區策略;
? 是通過真實數據來驗證舒適度。
好的照明,是“理性邏輯+感性表達”的融合,不是“詩意話術+無參數支撐”的空殼。
照明,不該成為形容詞的堆砌場。
照明行業,應重拾以下信念:
用參數做基礎,用故事做加法
用數據做判斷,用氛圍做潤色
用專業打動同行,用體驗打動客戶 讓設計回歸本源,讓語言回歸真實。
情緒可以動人,但專業更可信。
營銷可以放大光,但技術決定光的厚度。
相關新聞
2025-06-27
2025-06-09
2025-03-25
2025-01-15
2024-12-23
2024-09-06